任澤平團隊、任澤平、白學松、張碩2022-02-22 15:01:09來源:中國房地產金融
??深圳位居首位,上海、廣州分別位列第二、第三。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其本質內涵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發展。
1.研究背景與指標體系
1.1 研究背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新消費、新能源、雙碳主導的新周期新時代開啟
??為什么要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經濟結構失衡、效率低下、環境污染、收入差距等問題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績單舉世矚目,1978-2020年 GDP 年 均 實 際 增 速 超過 9%。2020 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顯著沖擊,中國率先走出疫情沖擊、經濟穩步復蘇,截至2021 年上半年,中國GDP 兩年平均增速 5.5%。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外延式、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結構失衡、效率低下、環境污染、收入差距等問題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什么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其本質內涵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高效率、公平、可持續的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边@意味著中國經濟逐漸步入質量優先的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建設的主旋律。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從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增長模式看,高質量發展更注重質量、效率的提升;從發展目標看,高質量發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質為目的。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1.2 指標體系:涵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口潛力、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五大維度高質量發展應從哪些維度評價?我們通過梳理高質量發展理論,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構建了涵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口潛力、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五大維度、20個指標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通過梳理現有高質量發展理論、指標體系我們發現:
??從創新發展看,根據現代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的理論,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企業家的職能是實現創新,經濟發展是不斷創新的結果。由此,創新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和第一動力。
??從綠色發展看,根據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矛盾對立,二者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以效率、協調、可持續為發展目標的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人口潛力看,根據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必然推動人力資本改善進而提高生產率,因此人口潛力對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從經濟增長看,根據對德日韓成功增速換擋的國際經驗研究,并結合中國改革開放40 多年的豐富實踐,中國經濟轉型仍需一定經濟增速,合理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
??從民生改善看,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民生改善是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數據來源方面,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于公開渠道,主要包括國家及各地方統計局、統計公報、統計年鑒、政府公開資料等,對部分地區或部分指標未公布2020 年數據的情況,我們以 2019 年數據代替。數據處理方面,為消除原始數據的量綱差異,我們對原始數據采取“最大值 - 最小值”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其中,對于單調遞增指標線性轉換為0-100,對于單調遞減指標逆向線性轉換為 0-100。數據范圍方面,本次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排名覆蓋 337 個地級及以上單位,由于數據獲取問題,未對中國香港、澳門、臺灣三地進行排名。
??2.2020年高質量發展城市排名
??2.1 榜單概覽:深圳、杭州領銜一二線城市高質量發展,倒十均位于西部、東北地區
??根據各城市所處地理位置,我們將全國 337 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各地區分別包含88、82、131、36 個城市。根據 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們把全國 337 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各線城市數量分別為4、35、85、213 個。根據城市間的相對位置、經濟依存度、行政等級差異等,我們將 337 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 19 個城市群,其中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別包含28、26、16、16、11、9 個城市。
??從榜單結果看,深圳、上海、廣州、北京位居2020 年城市高質量發展前四名,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長沙位居前十,西部、東北地區城市居后十。2020 年城市高質量發展前 50 名中,深圳占據榜首,上海、廣州以較小的分數差距緊隨其后,北京與前三名分差稍大位居第四名,主因是對年輕人落戶不友好、市場化水平不及南方、空氣質量雖大幅改善但仍較差等。
??第 5-10 名分別為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長沙。合肥、西安、鄭州等省會城市,寧波、廈門、青島等計劃單列市,東莞、佛山、珠海、無錫等發達地級市進入前20 名。
??省會城市中,石家莊、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銀川、西寧、拉薩、烏魯木齊未進入前50 名,但均在前100 名。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外,前 50 名其余地級市大多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其中長三角城市群 12 個,珠三角城市群5 個。
??倒數 50 名中,西部、東北城市占比分別為56%、28%,遠離城市群的城市有 28 個。排名后 10 城市均位于西部、東北地區。6 個西部地區城市因地形復雜、氣候惡劣、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市場化水平等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4個東北城市因體制僵化、營商環境較差、資源枯竭等導致人口凈流出、經濟衰落,人口潛力、經濟增長得分全國倒數。
??2.2 東部地區引領高質量發展,長三角珠三角占榜單比重近半
??1)分地區看,前 50 名中,南方以占據榜單39 席的成績碾壓北方;東部地區以 32 個城市上榜的絕對優勢領先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 75%的城市位于 200 名之后;南北差距已經取代東西差距,成為中國主要的地區差距。按傳統的南北方自然分界線來劃分,在高質量發展城市50 強中,南方上榜城市有 39 個,占比 78%,以碾壓性優勢勝出,南北方城市在高質量發展水平上有較大差距。按四大地區看,東部地區憑借雄厚的發展基礎、極高的戰略定位有32 個城市上榜,占榜單的 64%,以絕對優勢領先;得益于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戰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區各有 8 個城市上榜,各占據榜單 16%,東西差距小于南北差距;東北地區僅有2 個城市位列前 50 名,而位于 200 名之后的城市占東北地區城市數的 75%,經濟不斷衰落使其高質量發展缺乏基礎動力。
??2)分線城市看,一二三四線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前50 名的分別有4、30、15、1 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 100.0%、85.7%、17.6%、0.5%。高質量發展城市排名 50 強中一線城市是排頭兵,二線城市以占比過半的成績成為中堅力量,三四線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偏弱。從一線城市看,四個一線城市全部上榜且位居前四名,是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從二線城市看,50強中二線城市有 30 個,占榜單 60%;進入 50 強的二線城市占全部二線城市數量的85.9%,進入前 100 名的二線城市占全部二線城市的 100%。從三四線城市看,進入前50 名的三四線城市分別有 15、1 個,占全部三四線城市的17.6%、0.5%,大都位于大城市群、靠近城市群中心城市。其他三四線城市受地理位置、城市區位、人口流出影響,產業結構相對落后、創新活力不足,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低于100 名的三線、四線城市分別占全部三線、四線城市的 50%、90% 以上。
??3)分城市群看,高質量發展排名 50 強中近八成地處發展成熟的六大城市群,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數量占比48%。整體看,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高于長江中游、海峽西岸、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海峽西岸、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進入高質量發展50 強的城市數量分別為 17、7、4、4、3、3 個,占各城市群城市總數的 65.4%、77.8%、14.3%、36.4%、18.8%、18.8%; 長 三角、珠三角城市數占榜單前50 名的48%。從長三角城市群看,長三角相對其他城市群經濟發展最活躍、人民生活幸福感最高,前 50 名中長三角經濟人口比值 1.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78.7 元,明顯高于其他城市群。從珠三角城市群看,珠三角在人口方面有明顯優勢。珠三角人口更年輕、人才吸引力更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占比為 75.5%,而其他城市群均低于70%;人才凈流入比例平均為 0.5%,其他城市群均低于 0.4%。
??2.3 分榜單 TOP10:創新發展長三角占5 席、綠色發展上海遙遙(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領先、人口潛力珠三角以 6 席霸榜
??創新發展深圳居榜首,前十名長三角占據 5 席;綠色發展上海遙遙(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領先,北京因環境治理較弱排名第八;人口潛力深圳一騎絕塵,前十名珠三角以60% 霸榜,北上因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高未進前十。
??從創新發展看,深圳以 71.7 分居首,廣州因其高校人才規模較大排名第二,北京、上海、蘇州、成都、杭州、合肥、南京、武漢分別居3-10 名;前十名中,長三角創新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群,占據 5 席。
??從綠色發展看,上海以 91.5 分遙遙(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領先,廣州、深圳緊隨其后,杭州、長沙、東莞、南京、北京、重慶、南寧位列前十;北京在節能減排、城市綠化方面與其他城市水平相當,但在環境治理方面較弱;南寧在城市綠化、環境治理方面較為領先,因此進入前十。
??從人口潛力看,深圳以 87.2 分一騎絕塵,杭州、廣州、東莞、佛山、珠海、廈門、中山、南京、蘇州分差較小位居2-10 名;前十名均為南方城市且均位于東部地區,其中珠三角占比 60% 霸榜,北京、上海因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高未進入前十。
??從經濟增長看,北京、上海以83.1 分并列第一,深圳、蘇州、廣州、南京、無錫、杭州、重慶、寧波進入前十,其中蘇州的有為政府、區位優勢、營商環境、親清政商關系、外向型經濟使其超越廣州成為第四。從民生改善看,北上廣作為老牌一線城市,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醫療資源豐富、交通體系發達位居前三,南京、杭州、成都、深圳、武漢、青島、寧波位列4-10 名。
??3.重點城市:深圳居首,上海為先驅城市
??四個一線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三大維度各具優勢:深圳在人口潛力上以87.2 分大幅領先北上廣,人口潛力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創新發展以 71.7 分排名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上海在綠色發展上以 58.8 分位居四個一線城市第一;廣州在人口潛力上位居第二,在創新發展上得益于豐富的高校資源以69.7分排名第二;北京創新發展維度以較小分數差距略次于深圳、廣州位居第三。
??1)深圳:人口潛力遠超北上廣,近 10 年常住人口年均復合增長率居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人口潛力助力創新能力提升,疊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獨特創新模式,創新發展水平居全國首位。從人口潛力看,深圳相對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寬松的落戶制度、較大的人才補貼力度以及眾多著名互聯網企業等新興企業的落戶使其成為全國人口增長最快、最年輕、人才凈流入較高、城鎮化率最高的城市。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5.4%,居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近80%,老齡化程度全國最低,遠優于北京、上海;深圳近四年保持人才凈流入,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為1.3%。從創新發展看,人口高增速、年輕人口多、人才凈流入疊加深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新的獨特模式,使深圳科技創新動力強勁,創新發展水平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尤其是創新投入力度大、創新成果轉化水平高。2019年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2020 年每萬人口專利授權量均為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且遠高于北上廣。
??2)上海:綠色發展先驅城市,以制造、建筑、交通等碳排放主要來源行業作為首要突破點,同時積極推動綠色生活、發展綠色金融。制造、建設、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上海在綠色發展維度全國領先,主要是因為其將綠色制造、綠色建設、綠色交通作為突破點,同時推動綠色生活、發展綠色金融。工業領域,聚焦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效提高,2020年萬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6.6%,節能減排工作在全國排名第二。建筑領域,作為綠色建筑起源城市推動綠色建筑發展,以被全球廣泛認可的綠色建筑和城市認證體系(LEED)為例,2020年上海以 677 個認證項目居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遠高于第二名北京。交通方面,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出臺《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2021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量居全球城市前列。生活方面,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20年有害垃圾日收運量同比增長超三倍。金融方面,作為金融中心將綠色上升到資本與交易,一方面作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批試點城市積極發展碳金融;另一方面持續發展綠色金融,2021年發布《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完整綠色金融生態體系。
??3)廣州:創新發展表現僅略次于深圳位居全國第二,2020年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普通高等教育本??圃谛I幠>尤珖ǜ嗾?,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高校資源、創新平臺等帶動科技創新。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能有效推動城市科技創新。廣州創新發展水平較高主要得益于眾多優質高校資源,高校通過提供科研資源、科技人才推動廣州創新發展。2020年廣州普通高等學校82 所,居全國第三,普通高等教育本??圃谛I幠N痪尤珖ǜ嗾?,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除高校資源豐富帶動科技創新,廣州還通過打造“1+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改革營商環境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引進來”“走出去”戰略轉化科技成果,“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大幅增長近7 倍,2020 年成交額歷史性突破 2000 億元,從 2017年的全國第九躍居至第二;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第五。
??4)北京:創新發展略次于深圳、廣州,以海淀區為創新極、中關村為創新示范引領平臺、國企作為創新主力,R&D經費投入強度以 6.4% 在一線城市排名第一。從創新環境看,北京有以清北為首的大量優質高校集聚、全國科教智力和高端人才資源最密集的中關村、近 4000 家國有企業,高校、科技園、企業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因而形成了以海淀區為創新極、中關村為示范引領平臺、國企為創新主力的發展格局,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以 2.9 萬家居全國(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第一。從創新投入看,近年北京創新投入明顯提高,2016-2020 年 R&D 經費內部支出持續增長,2020 年R&D 經費內部支出占 GDP 比重全國第二。從創新人才看,大批高水平人才是北京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2016-2020 年 R&D 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從83.8% 增至89.1%??萍紕撔峦苿右孕乱淮畔⒓夹g、人工智能、新能源為主的新經濟高速發展,2019 年新經濟增加值占GDP 比重為 38.9%。
??(本文摘自任澤平團隊《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排名 2021》,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