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09:44:32來源:中國房地產網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老年友好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技術理念、政策目標和研究成果,統籌考慮我國老年友好社區建設過程中的現實性和前瞻性問題,從空間友好、服務友好、人文友好三大維度,構建涵蓋住房建設、交通出行、公共設施、照料服務、健康服務、智慧助老服務、社會參與、再促進就業、尊重關愛9個細分維度、37個基本指標的老年友好社區評價體系,為老年友好居住環境建設提供探索性的工作思路。
??開啟養老新趨勢
??近年來,加強老年友好型社區環境建設成為國家層面老齡政策新的發展趨勢。2015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頒布,明確了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法律地位;2016年,全國老齡辦等2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重點任務;2020年,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標志著老年友好型社區推進工作開始進入提速實施階段。雖然老年友好社區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當前社區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居住空間適老化、無障礙環境建設等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維度養老需求并不匹配。如何精準評估社區老年友好現狀,基于社區存在的短板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難題的重要策略選擇。
??老年友好社區
??內涵不斷豐富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被社會和歷史環境所建構的概念,其理論內涵并非是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進步、年齡認知的迭代,世界老齡化理論經歷了從“成功老齡化”向“健康老齡化”再向“積極老齡化”三個階段的轉變,社會大眾對老齡化的態度由消極轉向積極,老年人的社會角色也逐漸從“受撫養者”,轉變為“注重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價值實現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者”。為了更好地促進積極老齡化實現,世界衛生組織于2005年在全球33個城市啟動老年友好城市項目,在很多政策文件中提及老年友好社區(Age-friendly Community),將其定義為“通過提供健康護理、社會參與和安全服務來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鼓勵實現友好老齡化的社區”,并確定了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的八個關鍵領域:戶外空間和建筑、交通、住房、社會參與、尊重和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交流和信息、社區支持和健康服務。
??人口老齡化理論演變背景之下,老年友好社區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從模式變遷看,老年友好社區經歷了從“聚集式養老社區”向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為主導的“在地化養老社區”轉變的過程。
??從構建內容看,早期老年環境學主要關注社區物質性空間環境建設對老年生活質量的影響,包括住房、交通、戶外空間設施等硬件配套環境。隨著認知改變,不同機構和學者逐步認識到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相輔相成,因此創建一個將物質空間環境和社會環境融合并相互增強的友好社區環境,將有效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從價值延伸看,老年友好社區建設越來越重視老年社會價值和代際關系。積極老齡化理論影響下的老年友好社區營造,更加強調老年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創造和身份認同,鼓勵老年人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和自主性,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務活動,重塑老年人社會價值。老年友好社區不單是對老年人友好,更是代際和諧互動的全齡友好社區,綜合考慮老年和兒童生活習慣的差異性和相通性,構建代際共居、良性互動的全齡社區是滿足多世代需求、緩解雙齡問題的有效途徑。
??立足實際,
??構建中國特色評價體系
??貝殼研究院通過梳理國際代表性指標框架,以及國內《老年宜居社區建設指南》《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技術標準或政策目標,從“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五有指標出發,構建涵蓋空間友好、服務友好、人文友好3個一級指標、 9個二級指標、共37個細分指標的老年友好社區評價體系。
??社區空間友好,即以居住空間為軸心,以社區生活圈為半徑,以符合老年人步行尺度的10分鐘社區老年友好生活圈規劃、建設為載體,通過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動社區規劃建設適老化改造、完善出行無障礙設施建設等,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適的友好物質空間環境。
??社區老年空間友好包括住房建設、交通出行、公共設施三個核心要素。住房建設主要反映社區老年群體居住空間的適老程度,包括“有意愿的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完成率”“多層老舊住宅加裝電梯完成率”“居住區無障礙設施建設覆蓋率”3個指標。社區老年友好出行環境的營造,能夠促進社區老年群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便捷享受公共服務設施。衡量社區出行友好的維度包括公共交通的可及性與多樣性、公共交通設施無障礙設施改造、社區出行道路無障礙化和社區主要交通道路人車分流。公共設施主要評價社區生活圈范圍內基礎設施配置的完整及可達程度。老年人所需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養老服務設施、醫療健康設施、文化活動設施、菜市場、綜合超市、公園綠地等,這些設施配置應控制在老年人步行尺度10分鐘內可達。而在社區內部,設置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公共活動場地、休息座椅,綠地等室外公共空間,為老年人融入社區活動提供場所空間。
??社區服務友好,即建立以政府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老年服務網絡,保障社區老年群體在生活照料、基本醫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方面就近享受便捷的為老服務;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搭建社區信息化服務平臺,助力老年人享受智慧化養老服務。
??社區老年服務友好包括照料服務、健康服務、智慧助老服務三個核心要素。照料服務方面,除應滿足老年人必需的助餐、助潔、助浴等基本服務外,還應當重點關注社區特殊困難老年群體,參考各省《“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要求,增加“社區(有意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床位覆蓋率”“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兩項指標。社區健康服務友好要求老年群體能夠廣泛享受到醫療救治、康復護理、健康指導等服務。采用“居家老人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65歲及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社區是否開展康復護理安寧療護服務”“社區是否發展老年人康復輔助器具銷售和租賃網點”“社區是否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等指標來評價。智慧助老服務方面,搭建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讓老年群體足不出戶即可通過互聯網獲取生活服務、家庭護理、健康監測、緊急救助等服務。針對互聯網發展下的“數字鴻溝”,社區應組織開展智能產品應用培訓活動,提升老年人的技術使用能力;同時,增加社區信息提供(廣播、文字、電話等)的適老程度,實現老年人對社區信息的及時可達。
??社區人文友好,即營造積極友好的社區人文環境,形成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機制,鼓勵有能力、有意愿發揮余熱的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務,重塑老年人社會價值,幫助老年人獲得滿足感與效能感。
??社區老年人文友好包括社會參與、再就業促進、尊重關愛三個核心要素。社會參與方面,積極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甚至成為公共事務的重要承擔者,助力老年人實現社會價值,采取“老年人社區事務參與度”“社區老年志愿者注冊數量占老年人口數量的比例”“社區是否成立老年社會組織、老年團體、老年志愿服務隊等”“老年人對自身效能感的滿意度”等指標來評價。再就業促進方面,鼓勵在社區生活圈范圍內開展老年教育學習點,創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豐富老年人文化學習生活。同時,社區應建設老年再就業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合適的就業培訓和崗位,從社區層面創造一個有利于老年人就業的環境。營造尊重關愛的社區文化氛圍也是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的重要方向,通過開展代際活動、敬老愛老宣傳、精神關懷等人文服務能夠降低老年人心理疾病發生概率,采用“社區組織開展代際共融活動”“社區是否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敬老/孝老宣傳或評比活動”“社區是否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情感疏導等精神關懷服務”三個指標來評價社區尊重關愛環境友好程度。
??
??指標體系特色
??第一,擴展社區概念,關注完整居住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友好??臻g維度上,老年友好社區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居住場所、社區內部空間及周邊居民適宜步行可達范圍。根據住建部印發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老年人視角下的完整居住社區應配建養老設施、醫療健康設施、公共活動場地、菜市場和綜合超市,且步行可達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對此將生活圈范圍內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指標納入評估體系。
??第二,著眼現狀,識別中國當前特色國情的主要問題。關注當前階段老年社會生活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包括住房適老化改造、社區無障礙設施建設、移動互聯網數字鴻溝和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出針對性地衡量指標;同時,強化政府養老服務保障兜底作用,重點關注高齡、空巢獨居、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提出社區層面的“家庭照護床位覆蓋率”“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兩項指標。
第三,剛柔并濟,強化約束性、預期性指標統籌發展。參考官方規劃文件中對發展目標的劃分,將老年友好社區評價指標分為約束性、預期性兩類。約束性指標是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中必須要完成的,具有強制性色彩;預期性指標則是對老年友好社區建設方向的指導引領,基層社區可以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社區老年友好建設工作。
貝殼研究院 曹鳳娟 閆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