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軒嵐2022-06-06 16:18:46來源:中國房地產金融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潛力巨大,需要金融的支持,當代金融的創新也需要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在文化產品流通中獲得收益。
??“政策是文化產業的靈魂、生命線,但方向一定要搞對,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痹幕扛辈块L周和平日前接受《中國房地產金融》專訪時這樣表示。
??周和平,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任期間,提出建設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想,提出并推動建設“國家數字圖書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全面開展全國古籍和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全面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對我國文化建設有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在周和平看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潛力巨大,需要金融的支持,當代金融的創新也需要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在文化產品流通中獲得收益;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與金融資本融合不足,制約了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一、文化資源豐富,潛力很大,前景廣闊
??《中國房地產金融》:您從事文化工作很多年,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現狀,能否總結歸納一下?
??周和平: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資源豐富,潛力很大,前景廣闊。
??一是文物古跡遍及全國。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5058處,省市各級以數十萬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56項,其中文化遺產38項、自然遺產12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
??二是中華傳統典籍燦若繁星。所謂“家有譜、方有志、國有史”,據資料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有13026部古籍入選珍貴古籍名錄,203家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省市各級古籍善本數以千萬計。其中,中國兩部中華珍貴醫藥典籍《黃帝內經》與《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五批《國家(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數達1557項,省級15777項,五批《國家(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總數達3068人,省級傳承人16432名,國家(更多政策,請查閱中房網 www.eoskavalas.com)級文化生態保護區7個。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項目達42個,是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潛力,前景非常廣闊。據有關統計顯示,從文化產業占GDP權重來看,美國約為31%,日本約為20%,韓國15%以上;影視、演出、互聯網文化產品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美國占比高達43%,歐盟占34%。盡管各國的統計口徑不盡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不大,與中國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我的看法是,要充分發揮祖先留給我們的無比豐富、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強金融助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二、與金融資本融合不足,文化產業剛起步
??《中國房地產金融》: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不足,您認為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和平:我認為,根本原因有三:一是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了解不夠,文化企業也不擅長使用金融工具。二是多數文化企業小而散,且盈利模式特殊,投資風險大,難以實現與金融融合。三是服務于文化產業的金融中介體系薄弱,資產評估難、融資擔保難、產權交易難等問題普遍存在。
??《中國房地產金融》:我記得中央曾提出“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從頂層設計來看,對文化與金融合作非常支持,目前文化與金融合作的情況如何?
??周和平:對的。不足之處非常明顯,你看看《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21》,截至2020年底,30家銀行(21家主要銀行和9家中小商業銀行)文化產業貸款余額達16561.5億元,另據《2020 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72.75萬億元,文化產業共獲貸款余額占總貸款余額比例較低。
??這些數據折射出兩個問題:一是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不足,二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不過,也要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據統計,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4363億元,年均增速達14.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48%上升到4.5%,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穩健發展,具有后發優勢。
??三、迫切需要建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中國房地產金融》:您曾經表示,當代金融的創新也需要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在價值流通中獲得收益。您有何政策建議?
??周和平:政策是文化產業的靈魂、生命線,但方向一定要搞對,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我在很多場合都提過一些建議。比如,鼓勵商業銀行發展文化金融專營機構、特色支行等專業化機構,針對文化產業特點創新產品和服務,開發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加大有效的信貸投放。
??再比如,擴大文化企業的債券融資規模。企業債券與其他債務融資工具相比,具有強烈的產業政策導向,是發揮市場積極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效工具。鼓勵具備條件的大型文化企業發行債券,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財務結構,同時釋放出寶貴的信貸資源給中小文化企業。
??產業基金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近年來,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數量、規模均急速增長,為文化產業開辟了更加寬廣通暢的融資通道。政府引導基金與市場化的股權投資基金要相互配合,支持文化企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推進文化要素市場從線下向線上發展,對一些特色文化創意與小眾文化需求有機融合的金融模式可以多探索,多嘗試,但方向一定要搞對,不能將路走歪了。
??文化產業近年受益于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我們看到今天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產業的形態陸續出現,也在破解當前疫情以及經濟環境下的一些難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經濟特別是整個文化與旅游市場面臨著國際市場不穩定、投資信心恢復慢以及市場結構失衡與行業規范化發展多方面帶來的一些挑戰。
??四、應繼續堅持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
??《中國房地產金融》: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文化產業視為戰略產業,文化貿易已成為世界各國傳播文化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您認為應當怎樣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國際化?
??周和平: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近些年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相繼進駐國內市場,應及時總結其文化產業鏈和投融資模式的啟示意義。
??從頂層設計來看,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文化產業應繼續堅持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
??具體來講,要用好、用足三個方面的平臺,保持一個積極開放的心態。第一個平臺是一些國際性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平臺,應當積極展示我們的文化成果。我看到一個統計數據,2020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443億美元,持續多年居世界前列。這說明,中國的文化資本是有能力走出去的。
??第二個平臺是國內主辦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文化產業招商大會等。我們要重點吸引國外資本和全球文化產業要素資源,參與國內優質文化產品項目優化布局,助力國內文化領域投融資項目的國際化發展,這一點我多次強調過。
??第三個平臺是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文化保稅區、自貿區、自貿港等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多渠道支持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補齊短板、打通堵點,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積極的心態是指,我們要融入世界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系統,積極擁抱并參與建立多渠道、全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推介機制,要持開放的心態,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參與到國際大循環的洪流之中去。
??《中國房地產金融》:隨著文化產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國間的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您有什么期望?
??周和平:是的,建設文化產業投融資人才隊伍迫在眉睫。要重點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責任感和較強資本運營能力的人才;培養熟悉文化資源和金融資金整合運作能力的人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熟悉跨國文化產業公司運作的人才。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和力量,加強金融助力,大力推進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構建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